鈦合金環鍛件作為航空航天、風電、核電等高端裝備的核心承載部件,其性能直接決定裝備的可靠性與服役壽命。例如,航空發動機機匣環件需在500℃以上中溫環境下保持高強韌性,風電法蘭環件需具備優異的抗疲勞性能與尺寸穩定性,而核電用環件則對耐腐蝕性與組織均勻性提出嚴苛要求。隨著裝備向大型化、輕量化方向發展,鈦合金環鍛件已呈現“大直徑、薄壁化、復雜截面”的發展趨勢,如國內已成功軋制Φ15.6m奧氏體不銹鋼環件、Φ9m鋁合金環件,但鈦合金因導熱性差(僅為鋼的1/4)、高溫易氧化、相變敏感等特性,其大型環鍛件的成形仍面臨“裂紋控制難、晶粒均勻性差、尺寸精度低”等技術瓶頸。

當前鈦合金環鍛件研究主要聚焦于成形工藝優化、組織性能調控與缺陷抑制三大方向?,F有研究表明,鍛造溫度區間(α+β兩相區或近β區)直接決定環鍛件的組織類型——兩相區成形易獲得等軸α+β組織,兼具高強度與高塑性;近β區成形則形成網籃狀組織,熱強性更優。同時,熱處理工藝(如退火溫度、保溫時間)通過調控次生α相的形態與分布,可顯著改善沖擊韌性等關鍵性能,例如TC4鈦合金退火溫度從700℃提升至850℃時,沖擊韌性可從20J/cm2提升至45J/cm2。然而,不同鈦合金(如TA15、TC6、TC4)的工藝適配性差異較大,需針對具體合金成分與應用場景制定個性化技術方案。
本文基于5篇核心研究文獻,系統整合TA15、TC6、TC4及工業純鈦環鍛件的成形工藝參數、組織演化規律與性能調控機制,重點分析制坯-軋制-熱處理全流程的關鍵技術節點,揭示鍛造溫度、軋制速度、退火制度對環鍛件晶粒尺寸、力學性能的影響規律,并提出大型薄壁鈦環的缺陷控制策略。通過梳理“工藝-組織-性能”的內在關聯,為鈦合金環鍛件的工程化生產提供數據支撐與技術參考,助力高端鈦合金環鍛件的國產化替代。
1、鈦合金環鍛件的材料特性與應用需求
鈦合金環鍛件的性能優勢源于其獨特的成分設計與晶體結構,不同牌號的鈦合金因合金元素(如Al、Mo、V、Cr)含量差異,呈現出不同的相變特性與力學性能,需根據應用場景精準選擇。本節基于文獻1(TA15)、文獻2(TC6)、文獻4(TC4)及文獻5(工業純鈦)的核心數據,梳理典型鈦合金的成分、相變點及力學性能要求,構建材料-需求匹配體系。
1.1典型鈦合金的成分與相變特性
鈦合金的相變點(β轉變溫度)是確定鍛造溫度區間的核心依據,其值主要由Al(α穩定元素)與Mo(β穩定元素)含量調控。
不同牌號鈦合金的成分與相變點參數如表1所示:
合金牌號 | 名義成分(wt%) | β轉變溫度(℃) | 合金類型 | 主要強化機制 | 文獻來源 |
TA15 | Ti-6.5Al-2Zr-1Mo-1V | 970~980 | 近α型 | Al固溶強化 | 文獻1 |
TC6 | Ti-6Al-2.5Mo-1.5Cr-0.5Fe-0.3Si | 940~950 | α+β型 | Al固溶+Mo/Cr強化β相 | 文獻2 |
TC4 | Ti-6Al-4V | 990±5 | α+β型 | Al固溶+V穩定β相 | 文獻4 |
工業純鈦(TA1) | >99.5Ti | 900~995 | α型 | 細晶強化 | 文獻5 |
由表1可見,TA15因Al當量較高(6.58%),屬于近α型鈦合金,兼具α型合金的熱強性與α+β型合金的工藝塑性;TC6與TC4為典型α+β型鈦合金,通過β穩定元素(Mo、V、Cr)改善熱加工性能;工業純鈦則因無合金元素添加,相變點范圍較寬,塑性優異但強度較低,適用于對強度要求不高的薄壁結構件。
1.2鈦合金環鍛件的力學性能需求
不同應用領域的鈦合金環鍛件對力學性能的要求差異顯著,航空航天領域側重高強韌性與中溫性能,風電領域關注疲勞性能,而裝飾或通用領域則更注重成形精度與成本?;谖墨I1、2、4的測試數據,典型鈦合金環鍛件的力學性能指標如表2所示:
合金牌號 | 應用場景 | 室溫力學性能(退火態) | 高溫力學性能(500℃) | 關鍵性能要求 | 文獻來源 |
TA15 | 航空發動機機匣 | σb≥950MPa,σ0.2≥880MPa,δ5≥17%,ψ≥48%,αk≥55J/cm2 | σb≥650MPa,440MPa/100h未斷 | 中溫持久性能 | 文獻1 |
TC6 | 航空結構件 | σb≥950MPa,σ0.2≥910MPa,δ5≥15%,ψ≥42%,αk≥72J/cm2 | 400℃:σb≥720MPa,δ5≥18% | 高溫抗拉強度 | 文獻2 |
TC4 | 航空緊固件/醫療 | σb≥900MPa,σ0.2≥820MPa,δ5≥10%,αkv2≥30J/cm2 | - | 沖擊韌性(抗斷裂能力) | 文獻4 |
工業純鈦 | 大型薄壁法蘭 | σb≥500MPa,σ0.2≥300MPa,δ5≥20% | - | 塑性與尺寸穩定性 | 文獻5 |
注:表中σb為抗拉強度,σ0.2為屈服強度,δ5為斷后伸長率,ψ為面縮率,αk為沖擊韌性,αkv2為V型缺口沖擊功。
從表2可看出,航空用TA15與TC6環鍛件的室溫強度均要求≥950MPa,且需滿足中溫(400~500℃)力學性能;TC4因需應對沖擊載荷,對沖擊韌性(αkv2)的調控尤為關鍵;工業純鈦雖強度較低,但塑性要求更高(δ5≥20%),以適應薄壁件的成形需求。
2、鈦合金環鍛件成形工藝體系與參數優化
鈦合金環鍛件的成形是“制坯-軋制-熱處理”多工序協同的過程,每個環節的參數(如溫度、時間、速度)均直接影響最終產品的組織與性能。本節基于文獻1、2、3、5的工藝數據,構建典型鈦合金環鍛件的成形工藝體系,重點優化制坯溫度、軋制速度與熱處理制度。

2.1制坯工藝:組織預處理與缺陷預防
制坯的核心目標是破碎鑄態組織、均勻成分分布,并為后續軋制提供合格的環坯尺寸。不同鈦合金因相變特性差異,制坯工藝參數需針對性設計。
2.1.1TA15鈦合金制坯工藝
TA15為近α型鈦合金,對鍛造溫度敏感,需在α+β兩相區進行制坯,以避免晶粒粗大。根據文獻1的研究,TA15環鍛件的制坯工藝如下:
加熱參數:加熱溫度945℃(β相變點970~980℃以下25~35℃),保溫120min,確保坯料溫度均勻,避免局部過熱;
成形工序:采用“鐓餅(壓下量30%~40%)→沖孔(孔徑Φ350mm)→擴孔(外徑Φ425mm)→整形”流程,每道工序間控制坯料降溫不超過50℃;
關鍵控制:終鍛溫度>850℃,避免低溫變形導致裂紋;鍛后空冷,防止β相過度分解。
該工藝下,TA15環坯的低倍組織致密(符合1級標準),顯微組織為破碎的原始β晶界+細小α相,無冶金缺陷(如疏松、夾雜),為后續軋制奠定良好組織基礎。
2.1.2TC6鈦合金雙溫制坯工藝
TC6為α+β型鈦合金,文獻2對比了“兩相區”與“近β區”兩種制坯溫度的效果,工藝參數與組織差異如表3所示:
制坯溫度 | 溫度區間類型 | 加熱保溫 | 成形工序 | 環坯組織特征 | 變形抗力 | 文獻來源 |
930℃ | α+β兩相區 | 100min | 鐓餅→沖孔→擴孔(同TA15) | 初生α相球化(直徑10~15μm),無連續β晶界 | 較高 | 文獻2 |
950℃ | 近β區(相變點+5~10℃) | 100min | 同上,但變形速度可提高20% | 原始β晶界部分破碎,條狀α相扭曲 | 較低 | 文獻2 |
由表3可見,近β區(950℃)制坯的優勢在于變形抗力降低,材料流動性提升,可提高制坯效率;但需注意:近β區制坯后需快速冷卻,避免β晶粒長大。
2.1.3工業純鈦大型薄壁環制坯工藝
工業純鈦(TA1)因高溫易氧化、導熱性差,其制坯需重點解決氧化與降溫問題(文獻5):
防氧化措施:制坯前在坯料表層涂覆專用防氧化涂料(如Al?O?-SiO?基涂料),避免加熱時氧擴散形成硬脆層;
分段加熱:室溫→750℃(升溫速率40℃/h),保溫60min(根據坯料尺寸調整);750℃→980℃(升溫速率70℃/h),保溫90min,確保芯部溫度均勻;
成形控制:采用“鐓低拔高”工藝(鐓粗至原高度的60%,再拔長至工藝高度),避免沖孔時內孔折疊;終鍛溫度≥850℃,鍛后空冷至500℃后緩冷,防止表面裂紋。
該工藝成功制備出Φ945mm×730mm的環坯,用于后續軋制外徑2297mm、壁厚68mm的大型薄壁鈦環。
2.2軋制工藝:尺寸精度與晶粒細化協同
軋制是鈦合金環鍛件實現“直徑擴大、壁厚減薄、截面成形”的核心工序,當前主流工藝為徑軸向軋制(RARR),其參數設計需結合環件尺寸與合金特性。
2.2.1軋制設備與核心參數
徑軸向軋制設備由驅動輥、芯輥、上/下錐輥及導向輥組成(文獻3),驅動輥主動旋轉帶動環件運動,芯輥徑向進給實現壁厚減薄,上/下錐輥軸向進給控制環件高度。典型鈦合金環鍛件的軋制參數如表4所示:
合金牌號 | 環件規格(外徑×內徑×高度) | 軋制溫度(℃) | 芯輥進給速度(mm/s) | 上/下錐輥壓下量(mm) | 定心力(%) | 文獻來源 |
TA15 | Φ425×Φ350×80mm | 880~920 | 3~5 | 5~8 | 10~15(主軋) | 文獻1 |
TC6 | Φ500×Φ380×70mm | 850~900 | 4~6 | 4~7 | 8~12(主軋) | 文獻2 |
工業純鈦 | Φ2297×Φ2161×711mm | 850~900 | 5~7(主軋) | 20~25(總壓下量) | 5(減速成圓) | 文獻5 |
注:定心力為導向輥對環件的抱緊力占環件徑向剛度的百分比,主軋階段需較高定心力保證環件圓度,減速成圓階段降低定心力以消除橢圓。
2.2.2軋制曲線設計:以工業純鈦大型薄壁環為例
大型薄壁鈦環(壁厚≤70mm)軋制易出現“橢圓、波浪變形”,文獻5設計了“初軋-主軋-減速成圓”三段式軋制曲線(圖1):
初軋階段:芯輥進給速度2~3mm/s,定心力15%~20%,主要消除環坯橢圓與壁厚差,軋制力緩慢上升至800~1000kN;
主軋階段:芯輥進給速度提升至5~7mm/s,定心力降至10%~15%,實現快速壁厚減?。◤?62mm減至68mm),軋制力穩定在1200~1500kN;
減速成圓階段:芯輥進給速度降至1~2mm/s,定心力逐漸降至5%以下,通過導向輥微調環件圓度,最終橢圓度≤5mm,滿足設計要求。
2.2.3有限元模擬在軋制工藝優化中的應用
隨著數字化技術發展,有限元模擬已成為軋制工藝優化的重要工具。文獻3總結了近年來的模擬應用成果:
金屬流動模擬:采用Deform-3D軟件模擬TC6環件軋制過程,發現兩相區(930℃)軋制時,金屬徑向流動均勻性優于近β區(950℃),可減少孔型填充不滿缺陷;
溫度場模擬:潘剡等對Φ9m超大型環件進行RARR模擬,發現芯輥進給速度每增加1mm/s,環件溫度升高5~8℃,需通過冷卻系統控制溫度不超過相變點;
應變場模擬:Liang等建立外凹槽截面環件熱力耦合模型,通過響應面法優化毛坯尺寸,使截面填充率從85%提升至98%。
2.3熱處理工藝:組織調控與性能定型
熱處理的核心是通過控制α相的析出與長大,優化環鍛件的力學性能。不同鈦合金的熱處理制度需根據目標性能設計。
2.3.1TA15與TC6的退火工藝
TA15與TC6環鍛件主要用于航空結構件,需通過退火消除鍛造應力,穩定組織:
TA15退火:820℃×2h空冷(文獻1),該工藝可使等軸α相含量保持在30%~40%,β轉變組織均勻分布,室溫強度≥950MPa,沖擊韌性≥55J/cm2;
TC6退火:870℃×1.5h→爐冷至650℃×2h空冷(文獻2),該工藝可使近β區軋制的網籃組織中,條狀α相細化至5~8μm,與兩相區軋制的等軸組織力學性能持平(σb≈955MPa,δ5≈16%)。
2.3.2TC4的退火溫度對沖擊韌性的調控
TC4環鍛件的沖擊韌性對退火溫度敏感,文獻4通過對比700℃、750℃、800℃、850℃四種退火溫度(均保溫1h空冷),揭示其調控機制:
組織演化:700℃退火時,次生α相呈彌散小島狀(直徑2~3μm);隨溫度升高,次生α相逐漸連接成網狀,850℃時網狀厚度達8~10μm,與初生α相形成交互結構;
沖擊韌性變化:沖擊功(αkv2)從700℃的22J/cm2升至850℃的45J/cm2,提升幅度達104%,原因是網狀次生α相使裂紋擴展路徑曲折(圖2),分枝增多,消耗更多能量;
斷口特征:700℃退火斷口韌窩稀疏(直徑5~10μm),850℃時韌窩數量增加,且大韌窩周圍分布小韌窩(直徑2~5μm),呈典型韌性斷裂特征。
2.3.1工業純鈦的消除應力退火
工業純鈦大型薄壁環因軋制后殘余應力較大,需進行低溫退火(文獻5):
工藝參數:600±10℃保溫4h,爐冷至300℃以下空冷;
作用效果:殘余應力消除率≥80%,環件圓度誤差從軋制后的8mm降至5mm以下,且晶粒尺寸保持在50~80μm,避免晶粒粗大導致塑性下降。
3、鈦合金環鍛件組織演化規律與性能調控機制
鈦合金環鍛件的“工藝-組織-性能”關系是核心科學問題,不同成形工藝通過改變α相的形態、尺寸與分布,最終影響力學性能。本節基于文獻1、2、4的實驗數據,揭示典型鈦合金的組織演化規律與性能調控機制。
3.1TA15鈦合金:兩相區成形的等軸組織與中溫性能
TA15在α+β兩相區(945℃)成形時,組織演化分為三個階段(文獻1):
鍛造階段:原始β晶粒在變形作用下破碎,形成不連續的β晶界,同時初生α相(黑色)沿晶界與晶內析出,呈球狀(直徑5~10μm);
鍛后空冷階段:殘余β相(白色)分解為片狀次生α相,形成“等軸初生α+β轉變組織”(圖3a),其中初生α相含量約35%~40%;
退火階段:820℃退火使次生α相進一步細化,β轉變組織均勻性提升,消除鍛造應力。
該組織的力學性能優勢體現在:
室溫性能:等軸初生α相阻礙位錯運動,使σb≥950MPa;同時,β轉變組織提供塑性,ψ≥48%,實現“強塑匹配”;
中溫性能:500℃時,β轉變組織中的次生α相穩定性高,σb≥650MPa,440MPa載荷下100h未斷,滿足航空發動機機匣的中溫持久要求。

3.2TC6鈦合金:雙溫成形的組織差異與性能趨同
TC6在兩相區(930℃)與近β區(950℃)成形的組織差異顯著,但力學性能相近(文獻2),其機制如下:
3.2.1組織演化差異
兩相區(930℃):變形時,初生α相(直徑8~12μm)與β相同時發生塑性變形,沿金屬流動方向被拉長后再結晶,形成等軸α+β組織(圖3b),無連續原始β晶界;
近β區(950℃):變形時,原始β晶粒部分長大(直徑50~80μm),動態析出條狀α相(長度20~30μm),鍛后空冷使條狀α相扭曲,形成網籃狀組織(圖3c),原始β晶界輪廓模糊。
3.2.2力學性能趨同機制
盡管組織形態不同,但兩種工藝的室溫與高溫力學性能差異較?。ū?):
成形溫度 | 室溫性能 | 400℃高溫性能 | 斷裂韌性K1c(MPa?m^(1/2)) | 文獻來源 |
930℃ | σb=956MPa,δ5=18.3%,ψ=42.0% | σb=724MPa,δ5=19.1% | 75.2 | 文獻2 |
950℃ | σb=959MPa,δ5=15.6%,ψ=50.9% | σb=744MPa,δ5=18.1% | 78.6 | 文獻2 |
原因在于:
強度貢獻:兩相區的等軸α相與近β區的條狀α相,均通過“位錯阻礙”機制提供強度,且兩種組織的α相體積分數相近(30%~35%);
塑性補償:兩相區的等軸組織因α相球化,塑性(δ5)更優;近β區的網籃組織因條狀α相交叉分布,面縮率(ψ)更高,實現塑性補償;
斷裂韌性:網籃組織中,條狀α相使裂紋擴展路徑更曲折,斷裂韌性比等軸組織高4.5%,更適用于抗斷裂要求高的場景。
3.3TC4鈦合金:退火溫度對沖擊韌性的調控機制
TC4的沖擊韌性主要由次生α相的形態控制(文獻4),其核心機制如下:
裂紋萌生階段:初生α相(直徑10~25μm)可阻礙裂紋萌生,因初生α相顆粒越多,裂紋萌生所需能量越高;700℃退火時,次生α相彌散分布,對裂紋萌生的阻礙作用弱,沖擊功較低;
裂紋擴展階段:隨退火溫度升高,次生α相形成網狀結構,裂紋擴展時需繞過網狀α相,路徑長度增加(圖4);850℃時,裂紋擴展路徑比700℃時增加60%以上,消耗更多沖擊能量;
斷口演化:低退火溫度(700℃)時,斷口以“解理面+少量韌窩”為主,呈準解理斷裂;高退火溫度(850℃)時,斷口布滿韌窩,呈典型韌性斷裂,沖擊功顯著提升。
3.4工業純鈦:軋制與熱處理的晶??刂?/p>
工業純鈦大型薄壁環的塑性與尺寸穩定性依賴晶粒均勻性(文獻5):
軋制細化晶粒:軋制過程中,變形量≥70%時,原始晶粒(直徑100~150μm)被破碎為50~80μm,動態再結晶使晶粒尺寸均勻;
熱處理穩定晶粒:600℃退火時,晶粒無明顯長大(≤90μm),且位錯密度降低,殘余應力消除,環件的塑性(δ5≥20%)與尺寸穩定性(圓度誤差≤5mm)均滿足要求。
4、鈦合金環鍛件常見缺陷與控制策略
鈦合金環鍛件成形過程中,因材料特性與工藝參數不當,易產生外部缺陷(如孔型填充不滿、橢圓)與內部缺陷(如晶粒粗大、氧化裂紋)。本節基于文獻3、5的研究,分析缺陷成因并提出控制策略。
4.1外部缺陷:孔型填充不滿與橢圓變形
4.1.1孔型填充不滿
孔型填充不滿是異形截面環鍛件的典型缺陷,分為“始終未充滿”與“后期分離”兩種類型(文獻3),成因與控制策略如下:
成因:
毛坯尺寸不合理:如凹槽截面環件的毛坯徑向尺寸不足,導致金屬無法填充凹槽;
金屬流動不均:軋制時徑向流動速度低于軸向流動速度,使孔型處金屬不足;
芯輥進給速度過快:導致環件溫度升高,β相增多,金屬流動性下降。
控制策略:
優化毛坯尺寸:采用響應面法設計毛坯,如斜I截面環件的毛坯徑向尺寸需比設計值大5%~8%(文獻3);
調整軋制參數:芯輥進給速度降低1~2mm/s,延長金屬填充時間;同時,上/下錐輥軸向壓下量增加2~3mm,促進金屬徑向流動;
填充順序優化:先填充難成形區域(如凹槽、臺階),再填充易成形區域,如錐形法蘭環件需先填充錐形面,再填充法蘭面(文獻3)。
4.1.2橢圓變形
橢圓變形在大型薄壁環鍛件中尤為突出(文獻5),成因與控制策略:
成因:
軋制時定心力不足:導向輥對環件的抱緊力不夠,環件旋轉時徑向偏移;
芯輥進給不均:芯輥兩側進給速度差異>0.5mm/s,導致環件壁厚不均;
環件剛性不足:薄壁環件(壁厚/外徑<0.03)在軋制力作用下易變形。
控制策略:
分段控制定心力:初軋階段定心力15%~20%,主軋階段10%~15%,減速成圓階段5%~8%,確保環件旋轉穩定;
芯輥進給同步性:采用伺服控制系統,使芯輥兩側進給速度差異≤0.2mm/s;
增加支撐裝置:在軋制薄壁環件時,增加徑向支撐輥,提高環件剛性,減少變形。
4.2內部缺陷:晶粒粗大與氧化裂紋
4.2.1晶粒粗大
晶粒粗大會導致環鍛件塑性與沖擊韌性下降,成因與控制策略(文獻3、5):
成因:
加熱溫度過高:如TC6近β區軋制溫度超過960℃,β晶粒長大至100μm以上;
保溫時間過長:TA15制坯保溫超過150min,初生α相粗化至15μm以上;
變形量不足:軋制變形量<50%,無法破碎原始晶粒。

控制策略:
嚴格控制加熱溫度:TA15制坯溫度≤950℃,TC6近β區溫度≤955℃,工業純鈦軋制溫度≤900℃;
優化保溫時間:根據坯料尺寸,保溫時間=(坯料直徑/100)×60min(如Φ140mm坯料保溫84min);
保證變形量:制坯變形量≥60%,軋制變形量≥70%,通過多火次變形破碎晶粒。
4.2.2氧化裂紋
鈦合金高溫易氧化,形成硬脆的氧化層(TiO?),在變形時易產生裂紋(文獻5),成因與控制策略:
成因:
加熱時無防氧化措施:氧擴散進入鈦基體,形成厚度>5μm的氧化層;
鍛后冷卻過快:氧化層與基體熱膨脹系數差異大,產生內應力導致裂紋;
變形時氧化層未去除:制坯后氧化層未磨削,軋制時氧化層破碎并引發基體裂紋。
控制策略:
涂覆防氧化涂料:制坯與軋制前,在坯料表面涂覆Al?O?-SiO?涂料,氧化層厚度可控制在<2μm;
分段冷卻:鍛后先空冷至500℃,再緩冷至室溫,減少熱應力;
中間清理:制坯后磨削表面氧化層(去除厚度≥0.5mm),再進行軋制。
5、總結與展望
5.1核心結論
材料-工藝匹配體系:TA15需在β相變點下20~40℃(940~960℃)成形,獲得等軸α+β組織,滿足中溫性能要求;TC6近β區(950℃)成形可降低變形抗力,且力學性能與兩相區成形持平;TC4通過800~850℃退火,可使沖擊韌性提升至45J/cm2以上;工業純鈦需涂防氧化涂料,分段加熱至980℃制坯,確保薄壁環成形。
成形工藝優化方向:制坯需重點控制加熱速度與輔具預熱,避免氧化與降溫;軋制采用“初軋慢-主軋快-減速成圓”曲線,定心力分段調整,確保尺寸精度;熱處理需根據目標性能設計,如TA15的820℃退火、TC4的850℃退火。
組織-性能調控機制:等軸α相主導強度與塑性平衡,網籃狀組織提升斷裂韌性,網狀次生α相延長裂紋路徑;通過控制α相的形態(球狀、條狀、網狀)與尺寸(5~10μm),可實現鈦合金環鍛件的性能定制。
缺陷控制關鍵技術:孔型填充不滿需優化毛坯尺寸與填充順序,橢圓變形需控制定心力與芯輥同步性,晶粒粗大需嚴格控制加熱溫度與變形量,氧化裂紋需涂防氧化涂料并中間清理。

5.2未來展望
復雜異形截面環鍛件技術突破:針對航空發動機機匣的“L型、臺階型”復雜截面,需開發“制坯-軋制-熱處理”一體化工藝,結合有限元模擬預測金屬流動,實現近凈成形。
微觀組織數字化模擬:當前有限元模擬多聚焦宏觀成形,未來需發展微觀組織模擬技術,如基于晶體塑性理論,預測軋制過程中α相的形核、長大與分布,實現“形性一體化”調控。
智能化軋制裝備開發:開發具備“溫度-應力-組織”實時監測的智能軋環機,通過AI算法動態調整軋制參數(如芯輥進給速度、定心力),減少人為干預,提高產品一致性。
新型鈦合金環鍛件研發:針對風電、核電領域的需求,研發耐疲勞鈦合金(如Ti-6Al-4V-ELI)、耐蝕鈦合金(如Ti-32Mo)的環鍛件,拓展鈦合金環鍛件的應用范圍。
參考文獻
[1]楊洪濤,何劍雄,譚勇,等.TA15鈦合金環形鍛件組織與性能的研究[J].鍛壓技術,2005(Z1):137-139.
[2]楊洪濤,何劍雄,譚勇,等.TC6鈦合金環形鍛件組織與性能的研究[J].宇航材料工藝,2005(4):52-54.
[3]李兆通,李亮,景財年,等。大型環鍛件軋制研究現狀與展望[J].中國鑄造裝備與技術,2021,56(6):31-37.
[4]都海剛,檀雯,岳旭,等。退火溫度對TC4鈦合金薄壁環材沖擊韌性的影響[J].科技創新與應用,2017(20):62-63.
[5]郭銳濤,張素芳,張廣威,等。大型薄壁鈦環成形工藝[J].大型鑄鍛件,2016(1):52-53.
相關鏈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