鈦合金憑借比強度高、耐腐蝕性優異、耐高溫等特性,在航空航天、汽車制造、醫療器械等高端領域占據不可替代的地位。隨著工業技術的不斷升級,對鈦合金構件的加工精度、表面質量和生產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。然而,鈦合金導熱系數低、化學活性高、彈性模量小等特點,使其加工過程面臨切削溫度高、刀具磨損快、表面質量難控制等諸多挑戰,成為制約其廣泛應用的關鍵瓶頸。

近年來,國內外學者針對鈦合金加工技術展開了深入研究,從冷卻潤滑方式優化、表面強化工藝創新到刀具技術升級、生產流程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。例如,低溫微量潤滑(CMQL)技術有效解決了傳統冷卻方式的效率低下問題,超聲滾壓工藝顯著提升了零件表面性能,先進刀具材料的應用則大幅提高了銑削加工效率。同時,金屬平衡管理作為生產過程中的重要環節,為提升材料利用率、降低成本提供了系統方法。
凱澤金屬基于四篇核心研究文獻,系統梳理鈦合金加工中的關鍵技術,包括切削加工中的潤滑與刀具選擇、表面強化中的超聲滾壓工藝、生產管理中的金屬平衡方法,整合實驗數據與應用案例,為鈦合金加工技術的工程應用提供全面參考,并展望未來發展方向。
一、鈦合金加工性能及核心挑戰
1.1 材料特性與加工難點
鈦合金的加工性能與其獨特的物理化學特性密切相關:
導熱系數低:TC4 鈦合金的導熱系數僅為 16.8 W/(m?K),約為 45 鋼的 1/5,切削過程中熱量難以擴散,導致刀尖溫度急劇升高(可達 1000℃以上),加速刀具磨損 [1]。
化學活性高:高溫下易與刀具材料(如鎢、鈷)發生化學反應,形成黏結磨損,尤其在切削速度超過 100 m/min 時,黏結現象顯著加劇 [4]。
彈性模量小:鈦合金彈性模量約 110 GPa,僅為鋼的 1/2,加工時易產生回彈,導致刀具與工件間的摩擦加劇,影響表面精度 [2]。
加工硬化嚴重:奧氏體組織在切削力作用下易發生塑性變形,形成硬化層(硬度可提高 30%~50%),后續加工時切削抗力增大 [1]。
這些特性導致鈦合金加工中普遍存在刀具壽命短(僅為加工鋼件的 1/10~1/5)、表面質量差(易出現撕裂、鱗刺)、生產效率低(切削速度通常低于 150 m/min)等問題 [4]。

1.2 典型加工工藝的適應性
不同加工工藝對鈦合金的適應性差異顯著:
切削加工:車削、銑削等傳統工藝面臨 “高溫 - 高摩擦 - 高磨損” 的三重挑戰,需通過冷卻潤滑優化和刀具創新突破瓶頸 [1,4]。
表面強化:超聲滾壓、噴丸等工藝可通過引入殘余壓應力改善表面性能,但需精確控制工藝參數以避免過度加工導致的材料損傷 [2]。
生產管理:鈦合金材料昂貴(約為鋼材的 5~10 倍),需通過金屬平衡管理提高成材率,降低生產成本 [3]。
二、鈦合金切削加工技術優化
2.1 冷卻潤滑方式創新
冷卻潤滑是控制切削溫度、減少刀具磨損的關鍵手段,不同方式的性能對比見表 1。
表 1 不同冷卻潤滑方式的加工效果對比(TC4 鈦合金,切削速度 240 m/min)
潤滑方式 | 主切削力(N) | 表面粗糙度 Ra(μm) | 刀具壽命(min) | 環保性 |
澆注式 | 499.0 | 0.841 | 15 | 差 |
冷風 | 466.1 | 0.773 | 22 | 中 |
CMQL | 389.8 | 0.593 | 35 | 優 |
低溫微量潤滑(CMQL):通過將低溫氣流(-5~10℃)與微量潤滑油(5~10 mL/h)霧化混合,直接作用于切削區,兼具冷卻和潤滑雙重功效。實驗表明,CMQL 可使主切削力降低 23%,表面粗糙度改善 30%,其核心機理是低溫抑制了鈦合金的化學活性,油膜則減少了刀具與切屑的黏結 [1]。
參數優化:在高速精車時,CMQL 的最佳參數組合為:切削速度 240~300 m/min、進給量 0.15~0.2 mm/r、切削深度 0.2~0.3 mm,此時加工效率與表面質量達到平衡 [1]。
2.2 刀具技術升級
刀具性能直接決定鈦合金銑削效率,近年來的創新集中在材料與結構兩方面:
刀具材料:伊斯卡公司開發的 IC840 硬質合金,采用高韌性基體與 “巧克力涂層”(PVD 工藝),抗氧化溫度達 800℃以上,在 Ti5553 合金銑削中壽命比傳統涂層刀具提高 2 倍 [4]。
刀具結構:
XQUAD 玉米銑刀:采用方形刀片徑向夾緊設計,排屑槽容積增加 30%,配合高壓冷卻通道(30 MPa),適合深槽粗加工,金屬去除率(MRR)可達 500 cm3/min [4]。
Ti-TURBO 立銑刀:7~9 個不等螺旋角齒設計,有效抑制振動,擺線銑削時表面粗糙度可控制在 0.4 μm 以下,適用于精密型腔加工 [4]。
變形金剛銑刀:可更換刀頭設計,6 齒快進給刀頭實現進給速度 800 mm/min,粗加工效率提升 40%[4]。

2.3 切削參數協同優化
通過正交試驗發現,切削參數對加工質量的影響權重為:進給量>切削深度>切削速度 [1]。以 CMQL 條件下的精車為例:
進給量:從 0.1 mm/r 增至 0.3 mm/r,表面粗糙度 Ra 從 0.5 μm 增至 1.5 μm,需根據表面質量要求嚴格控制。
切削速度:在 180~300 m/min 范圍內,切削力隨速度升高而降低(降幅約 15%),因高溫使材料局部軟化。
切削深度:每增加 0.1 mm,切削力約增加 20%,建議精加工余量控制在 0.2~0.3 mm [1]。
三、鈦合金表面強化技術 —— 超聲滾壓工藝
3.1 工藝原理與仿真分析
超聲滾壓通過高頻振動(20~30 kHz)與靜載荷協同作用,使工件表層產生塑性變形,實現晶粒細化和殘余壓應力引入。有限元仿真(ABAQUS)表明:
應力分布:普通滾壓因低頻沖擊導致殘余應力波動大(±200 MPa),而超聲滾壓(振幅 20 μm)的應力分布均勻,均值可達 - 849 MPa [2]。
強化層深度:隨振幅從 5 μm 增至 25 μm,強化層深度從 0.175 mm 增至 0.312 mm,但振幅過大(>25 μm)會導致表層開裂 [2]。
3.2 實驗驗證與參數優化
實驗采用 TC4 鈦合金試件,分析靜載荷(100~900 N)和振幅(5~25 μm)對表面性能的影響:
表面粗糙度:隨振幅增加先降低后升高,在 20 μm 時達最小值(0.1 μm),因適度塑性變形填充了表面凹坑 [2]。
顯微硬度:表層硬度從基體的 230 HV 增至 467 HV,增幅達 103%,強化層深度約 120 μm [2]。
最優參數:靜載荷 500 N、振幅 20 μm、滾壓次數 2 次,此時表面殘余應力 - 849 MPa、粗糙度 0.1 μm、硬度 468 HV,綜合性能最佳 [2]。

四、鈦合金生產過程中的金屬平衡管理
4.1 平衡表的編制方法
金屬平衡是衡量生產效率的核心工具,分為兩種基本形式:
收支存平衡表:反映物料流轉過程,核心公式為:期初庫存 + 本期收入 = 本期支出 + 期末庫存。以熔鑄車間為例,需統計海綿鈦、中間合金、成品錠等物料的流轉,明確損耗節點 [3]。
投入產出平衡表:聚焦生產轉化效率,公式為:投入量 + 期初在制品 - 期末在制品 - 回收品 = 成品產量 + 損失量。某企業應用該表后,鈦材成材率從 65% 提升至 72%[3]。
4.2 關鍵問題與解決措施
廢料分類:將廢料分為工藝廢料(如冒口、飛邊)和廢品(如裂紋件),前者可返回熔煉重鑄(回收率 80%),后者需降級使用 [3]。
數據追溯:采用數字化系統記錄各工序物料重量,誤差控制在 ±0.5% 以內,避免因計量不準導致的平衡偏差 [3]。

五、全文總結與展望
5.1 主要結論
切削加工:CMQL 冷卻潤滑在高速精車中表現最優,可降低切削力 23%、改善表面粗糙度 30%,配合 IC840 刀具可實現高效加工。
表面強化:超聲滾壓(振幅 20 μm)能使 TC4 鈦合金表層硬度提升 103%,殘余壓應力達 - 849 MPa,顯著改善疲勞性能。
生產管理:金屬平衡表可有效提升成材率,通過廢料分類和數據追溯,鈦材利用率可提高 7% 以上。
5.2 未來展望
技術融合:開發 “切削 - 強化” 一體化工藝,如切削后直接進行超聲滾壓,減少工序流轉時間。
智能優化:基于機器學習算法,建立切削參數與表面質量的預測模型,實現加工過程的自適應調控。
綠色制造:研究生物降解潤滑油在 CMQL 中的應用,進一步降低環境負荷。
參考文獻
[1] 國秀麗,吳貴軍,張程焱。潤滑條件對 TC4 鈦合金切削加工影響的實驗研究 [J]. 工具技術,2024, 58 (1):31-38.
[2] 馬駿。鈦合金材料超聲滾壓加工的仿真分析與實驗研究 [J]. 機電工程,2024, 41 (2):345-352.
[3] 李楠,曹瑞,化濤,等。鈦加工材的金屬平衡探討 [J]. 世界有色金屬,2021 (1):38-39.
[4] Andrei Petrilin. 鈦及鈦合金銑削加工解決方案 [J]. 制造技術與機床,2022 (7):20-21.
相關鏈接